导语:2021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00亿元;融增速为10.3%,增速低于近十年平均值11.842%,增速承压。2022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明显回升,为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

1月,广义货币(M2)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前值为9%;狭义货币(M1)余额61.39万亿元,同比下降1.9%,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M1同比增长约2%;人民币新增贷款为3.98万亿元,上月新增1.1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6.17万亿元,上月新增2.37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由于数量日益增加,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央广逐步推出新的货币流通统计口径,也就是“社会融资增速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年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从此之后社会融资指标正式进入我国货币政策的指定与实行。

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全社会融投资水平,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1月新增社融规模6.17万亿,同比多增9816亿元,增速大幅回升至10.55%,环比2021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多增3.8万亿元。宽信用信号显现,政府债(6026亿元)明显发力和短期贷款与票据(3193亿元)发行起到主力作用。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出现收缩迹象,市场关注3月之后加息的可能性。目前看我国一季度将会延续稳增长态势,内需及外需依然为主要发展方向,缓解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确保经济稳步运行发展。